公司新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公司新闻 >
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打造自由空间 中国馆聚焦乡村
日期:2019-08-08 18:01:54    点击:

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打造自由空间 中国馆聚焦乡村改建

 

    本报记者 许望 综合报道

    5月25日,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拉开帷幕。水上小城威尼斯在电影、艺术、建筑等多个领域拥有全世界最知名的文化盛事,这里每逢单数年举办艺术双年展,每逢双数年则举办建筑双年展。尽管始于1980年的建筑双年展不如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双年展底蕴深厚,但其在建筑领域早已是全球一流平台。

    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邀请了来自爱尔兰的两位女建筑师伊凡娜·法瑞尔(Yvonne Farrell)和谢利·麦克纳马拉(Shelley McNamara)担任策展人,策展主题为“自由空间(Free Space)”,另有65个国家馆参展,分别以不同形式呼应双年展主题。5月26日,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获奖名单公布,瑞士馆的“Svizzera 240 House Tour(瑞士240:住宅导览)”斩获国家馆“金狮奖”。

    中国国家馆策展主题为“我们的乡村”。策展人李翔宁以开阔的乡村舞台回应本届策展主题“自由空间”,引发人们对中国乡村建筑材质、功能性、文化意义等多个方面的探讨。

    引发建筑思考

    对于选择“自由空间”为策展主题,两位负责本届策展的建筑师希望通过这一主题,探讨空间的质量、开放性以及困惑。这一主题直接明了,同时也涵盖了非常广阔的表达空间。“对构建自由空间的渴求和表达,将会塑造各个参展项目的关键特质。”伊凡娜·法瑞尔和谢利·麦克纳马拉在新闻公告中表示。

    两位策展人是爱尔兰都柏林Grafton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,她们的建筑设计遍及全球。尤其在大学图书馆、艺术中心等一系列公共建筑的设计上,其大胆地突破建筑原有的空间模式,从视觉和功能上创造了极为独特的体验。

    本届建筑双年展的主展厅位于威尼斯军械库,在文艺复兴时期,这里是威尼斯造船工业的核心地带。在冷峻而充满历史感的建筑空间中,有71位参展方,包括建筑师及事务所,其中有三家为中国建筑事务所,分别来自北京和杭州。参展作品中部分是建筑概念绘画和模型,部分是实物装置。另外,伊凡娜·法瑞尔和谢利·麦克纳马拉设置了两个特别单元:“源自历史建筑的启迪”与“教学的空间”。这两个单元正是两位策展人最熟悉和擅长的领域。

    除主展厅外,有65个国家和地区受邀参展了本届建筑双年展的国家馆策划。其中蒙古、巴基斯坦、梵蒂冈等7个国家为首次参展。

    据卫报报道,最受关注的梵蒂冈展馆设立在威尼斯泻湖的一座小岛上,来自全球的建筑师们在自然空间中安置了10间风格不一的教堂。英国馆的策展最受争议,策展人决定清空展馆内部,邀请其他国家在内举行活动。同时用脚手架结构包裹建筑外部,并在建筑顶端构建了一个孤岛般的平台,隐喻英国目前所处的状态。希腊馆的设计借鉴了拉斐尔的著名壁画《雅典学院》,通过浮动的阶梯构筑了自由思考、交流的空间氛围。

    最终获得国家馆大奖“金狮奖”的是瑞士国家馆。“瑞士240:住宅导览”由一群年轻建筑师设计,其表现内容是日常家庭的空间。步行在导览住宅中,建筑的空间尺度不断发生变化。家中常见的门窗厨卫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中,构建了独特的空间场景。在颁奖词中,双年展组委会认为瑞士馆“创造了愉悦体验的同时,带来了引人深思的家庭空间讨论”。

    乡村改建热潮

    本届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是“我们的乡村”,策展人是来自同济大学的李翔宁。这位“70后”教授兼建筑师长期关注中国当代建筑“大拆大建”语境下城市和乡村的建筑学表达方式。

    “中国的乡村是一个开放的、有各种可能性和机会的场域,”4月底,李翔宁在中国国家馆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“本次展览中包括中国建筑师近年的乡村实践作品。”这一主题也回应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对“自由空间”的想象和定义。

    从材质上看,竹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领域常用的元素,在本届策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。无论是用作景观分隔、立面材质或是支撑结构,竹的独特性和适应性得到了建筑师们充分的运用。同时,从江南水乡古镇的改造,到地震灾后住房的重建,传统材料和新材料也在广阔的乡村土壤上交融。

    李翔宁关注城市和乡村文化的研究。“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,很多人开始厌烦城市化的负面结果,把目光又转移到了农村,这也是所谓的‘乡愁’。”李翔宁接受意大利媒体《il giornale dell architettura》采访时表示,“如今农村地区成为了中国当代建筑值得关注的新前沿,无论是建筑师、艺术家、开发商、施工者,都纷纷加入到了农村生态群落、公共生活以及价值体系的重建当中。”

    从功能性上,策展以六个板块的形式呈现,分别是住所、生活、旅游、生产、文化和未来。“中国当代乡村发展的大规模和多形态在全球均是前所未有的,它更孕育出了一套植根中国特质的新方案,”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李翔宁表示,“因此,本次展览不仅仅是展示‘乡愁’,更希望回到中国文化的发源之地,去寻找被遗忘的价值和被忽视的可能性,于此展望我们未来的乡村。”

    英国媒体卫报也关注了“我们的乡村”所表达的主题:“当西方评论家仍然在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时,居住在大都市的中国人却将目光重新投向了广阔的乡村。从旅游业到制造业,中国正迅速挖掘乡村具有的价值潜力。”(编辑 董明洁 许望)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相关文章推荐
联系人:皮海斌
联系电话:010-51626639 <传真>
微信:15279553980
联系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48号北京科技会展中心3号楼10A室

24小时咨询热线:

010-51626639

扫描二维码
添加微信好友

服务热线

010-51626639

扫描微信二维码,添加好友